搞定旅遊時的腸胃「大」事

開心出遊,行程緊湊、腸胃跟著出毛病,有人好幾天無法「嗯嗯」,也有人拉個不停,怎麼辦?

文/林慧淳

期盼已久的暑假終於來臨,全家一塊兒出遊,好好享受難得的假期。

不過,快樂出遊,卻需照顧腸胃問題,不讓便祕、腹瀉湊熱鬧,以免掃了遊興又傷身。

〈便祕篇〉

旅行期間由於生活作息調動,造成即便是平日排便順暢的人,也容易便祕。

正常的排便習慣,應該在一天3次到一週3次之間,一旦糞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太長,其中的水份被過度吸收,人體就會出現排便次數減少,或是糞便又硬又乾、必須奮力「搏鬥」一番才能解出等症狀,就是便祕。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醫師黃裕昌和一群朋友遊大陸時,就碰上便祕問題。他敘述,當時一夥人光從四川成都開車到青海,就花了整整一天半時間,途中幾乎沒有店家,在零下15度的低溫下,根本不可能「蹲廁所」。

在四川嚐盡麻辣鍋之後,一路上又得隱忍,結果就是大家腹脹難受、苦不堪言。

「況且,那兒所謂的『廁所』,就是挖個洞了事,一不小心就可能和裡面蠕動的蟲有『親密接觸』,你說,怎麼方便啊!」黃裕昌搖頭癟嘴回憶當時情景。

遇上這種糞便已經卡在結腸、卻無法順暢排出的尷尬場面,黃裕昌說,可依照升結腸(右腹部從下往上)、橫結腸(肚臍上方由右到左)降結腸(左腹部從上往下)方向搓揉,順勢將糞便一路朝直腸推,效果不錯。

早起半小時 輕鬆排便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養成定時的如廁時間,就算在旅行中也能輕鬆排便。

貝曼格利醫師在《喝水好健康》(天下雜誌出版)認為,多喝水並增加纖維的攝取,讓糞便能夠吸住較多水分,是預防便秘唯一的自然方法。

深知水和纖維的重要性,酷愛旅行的芳療師陳秀麗每次出國,早?#92;一定要喝500cc純柳橙汁,或是鮮奶調入未灑糖粉的麥片或乾果粒,也可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

不過她提醒,巧克力和冷咖啡等刺激性食物使胃腸燥熱,容易讓便祕症狀加重,如果真要喝咖啡,也切記趁熱喝。

最重要的是,就算行程再趕,陳秀麗一定比同伴早半小時起床,預留早?#92;後的如廁時間,「這樣才能從容地蹲廁所,儘可能維持住平時的生活習慣,」她點頭說。

以中醫觀點來看,清晨5~7點屬於「大腸經」,大腸蠕動最旺,也是最佳的排便時間。而7~9點則是「胃經」,消化吸收最好,應選在此時吃早?#92;。醫生建議最佳的排便時間,就在早上起床後或飯後半小時之間。

長途飛行的時差也可能嚴重打亂生理時鐘,造成經絡錯亂,身體弄不清何時該睡覺、何時該活動,加上長時間擠在狹窄的座位上、運動量不夠,往往下了飛機後總覺得肚子腫脹鬱悶。

黃裕昌中醫師建議,一上飛機就要開始適應時差,先將手錶調整成目的地的時間,並依這個時間活動、休息、飲食。他提醒,無論是否有便意,即使在飛行,上午5~7點之間還是應儘量嘗試坐在馬桶上醞釀便意,讓自己的生理時鐘在最短的時間內調整過來。

潤腸通便加按摩有效治便祕

提早做好準備也很重要,出門前先備好防便秘法寶,從飲食、按摩和藥物三方面著手,便可輕鬆解決便祕困擾。

1.熟悉零嘴安撫腸胃
常帶父母出國旅遊的作家吳若權透露,每次出國前一定備妥父母愛吃的食物。

在父親生前,當他們抵達飯店,吳若權第一件事就是先替父親沖茶,以他最熟悉、日日都需要的食物,安撫老人家面對陌生環境產生的緊張情緒,也因而可降低水土不服、胃腸出毛病。

2.蜂蜜水、芝麻糊是潤腸通便法寶
中醫師黃裕昌建議,出門前可在旅館沖一瓶蜂蜜水帶在身上,不但補充能量,更可潤滑腸道。

芝麻糊隨身包則含豐富油脂,也促使腸子蠕動。

3.精油按摩促進腸胃蠕動
芳療師陳秀麗建議,晚上洗完澡後,可用黑胡椒4滴、葡萄柚4滴、薰衣草2滴,加上10cc葡萄籽油調勻,圍繞肚臍四周按摩,或取按摩油約1元硬幣的量,搓揉尾椎骨部位,若便祕情況嚴重也可搓揉肛門口,以促進直腸蠕動,加速排便。

4.穴道按壓助腸胃收縮
以指尖按壓中脘穴(肚臍正上方4寸處)、天樞穴(肚臍左右兩邊2寸處)、足三里穴(膝?#92;眼下方3寸)、合谷穴(食指與拇指相交的虎口處),都有助腸胃收縮。

我該吃瀉藥嗎?

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徐以信認為,若是因為旅行產生暫時便祕,藉助瀉藥或軟便劑達到排便目的不失為有效快速。不過醫師提醒,不能過度依賴藥物,否則劑量得不斷加重,最終會傷害腸胃。

常見的藥劑可分為大腸內容物增大劑、潤滑劑、刺激性瀉劑等幾類。

1.大腸內容物增大劑:主要原理是增進大腸內容物的體積,以促進腸道蠕動。包括含氧化鎂的成藥(例如常見的胃乳片)、車前子纖維 (Psyllium),這類藥物副作用較小,不過必須配大量的開水,以免便祕加劇。

2.潤滑劑:最常見的就是甘油球,主要作用為潤滑腸道及軟化糞便,效果立即。當作灌腸使用,人體幾乎不會吸收,因此副作用較小,不過操作時應注意,以免戳傷肛門。

3.刺激性瀉劑:如成藥番瀉葉(Sennoside)、樂可舒(Dulcolax),由於價格低廉、效果強勁,在藥房最常見。可刺激腸道分泌水份及電解質,並促進蠕動,服用後約8小時作用,會有腹部絞痛症狀,睡前使用效果佳。

醫生提醒,這類藥物雖然短期使用效果不錯,但因為過於刺激,長期使用可能產生依賴,影響腸道神經?#92;能。

雖然一般來說,旅行中的便祕通常可以藉由飲食習慣的改善或藥物的治療緩和,但徐以信醫師提醒,若有腹痛如絞、腹脹無法排氣、甚至出現發燒、嘔吐症狀時,就應儘速就醫。高血壓患者若便秘更要當心,因為憋氣出力時血壓驟升,可能導致腦出血的危機。

〈腹瀉篇〉

旅行時的腹瀉通常屬於急性腹瀉,因為腸道蠕動太快,大腸來不及吸收足夠水份,導致排便形成水狀,或是排便次數過多。

造成旅遊腹瀉的原因很多,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感染,食物中毒,或感冒等因素,通常幾天內可自行痊癒,不必過於擔心。

不過在旅行時鬧肚子,既掃興又麻煩。作家吳若權在一次全家出遊峇里島時,家人因為吃了不乾淨的自助?#92;而上吐下瀉,嚴重影響大夥兒的旅遊心情。「其實出國玩應放下『嚐鮮』的迷思,各種奇奇怪怪的當地口味未必都要吃,」吳若權傳授心得。

中西雙效緩解不適

腹瀉時的調理,最重要的是預防脫水和補充電解質。

市售運動飲料和白開水依1比1份量調勻飲用,或是直接利用電解質發泡錠,便可有效平衡體內電解質、補充能量。

如果能夠找得到,甘蔗汁和蓮藕汁也各有良效。黃裕昌中醫師指出,甘蔗汁當中的葡萄糖,易被人體吸收,而黏稠的蓮藕汁在中醫觀點,有極好的收澀?#92;能。

有「胃之?#92;」稱號的米飯,熬煮成糊狀可修補破損的組織腸道,提升胃氣,適合腹瀉患者食用。

一般來說,輕微腹瀉可用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來恢復體力,但如果身體實在很不舒服,為了降低腹瀉對行程的影響,醫師也建議,可服用止瀉劑,分為抑制腸胃蠕動、吸附劑、益生菌等類型。

1.蠕動抑制劑:成藥易蒙停(Imodium)和含有抗膽鹼(Anticholinergics)成分的藥物可減緩腸胃蠕動。不過新光醫院徐以信醫師提醒,出現便血、高燒、腹脹等嚴重症狀、有腸阻塞病史、以及兒童都不可服用。

2.吸附劑:成藥舒腹達(Smecta)和含有白陶土果膠(Kaolin-pectin)成分的藥物都可吸附細菌和毒素,並將其排出體外,並可保護腸胃道黏膜。患者服用時偶爾出現便祕等副作用,減少劑量即可改善。

3.益生菌(Probiotics)類:如表飛鳴等活菌製成的食品,可改善人體腸道內的菌落,臨床初步證實對胃腸疾病有效,作用時間長,做為腹瀉後的保養較適合。

徐以信也提醒,如果出現血便或黏液、持續高燒、腹痛如絞等症狀,不可自行服用止瀉劑,應儘速就醫,由醫生診斷是否需要抗生素治療。

當心飲食防腹瀉

要避免腹瀉,旅行時就從生活開始預防。

1.避免生食。不吃生菜,水果也應洗淨去皮,加在冷飲中的冰塊通常未經煮沸,最好不要加。

2.不要暴飲暴食。胃酸被中和而喪失殺菌?#92;能,容易引發胃脹氣。

3.流質別吃太多。尤其冰水喝太多會降低胃腸的自衛能力,易受感染。

4.制酸劑別吃太多。制酸劑俗稱胃藥,吃太多會讓胃部PH值過高,胃酸無法發揮殺菌作用。

旅行其實也反應了個人在家的生活作息,出門在外的飲食切記不要過度放縱,心情放輕鬆,「大」事可以一路都搞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 西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