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物怎麼吃?

作者:吳若女

吃藥好丟臉,我能不能憑自己的意志力戰勝病魔?」、「症狀消失了,是不是就可以不要吃藥?」、「真的要吃一輩子的藥嗎?能不能斷根?」

儘管藥物治療是目前對抗精神病最有效的方法,但病人和家屬在服藥過程中,仍充滿了疑惑與掙扎,尤其是碰上藥物所帶來的副作用,更容易失去信心,自行停藥或減藥,卻引發更嚴重的復發。究竟,抗精神病的藥該怎麼吃?陪伴的家屬又要注意什麼事?

抗精神病藥推陳出新

首先,要先了解疾病的特性及藥物的種類,高雄仁愛之家附設慈惠醫院藥劑科主任楊淑瑜建議。

第一代抗精神病藥(此指治療精神分裂的藥物)於1950年代問世,能有效控制精神分裂的正向症狀,如幻聽、幻覺、語無倫次或行為異常。但也帶來許多副作用,如口乾舌燥、排尿困難、心跳加速,也會引起錐體外徑路症候群(簡稱EPS),如坐立不安、舌頭外翻、眼睛上吊、流口水,其中最嚴重的是遲發性不自主運動(簡稱TD),如臉部肌肉抽搐或頻繁眨眼,出現後將難以無法回復,終身相隨,嚴重影響病人的信心與社交意願。

因此,在1990年代出現的第二代藥物,大幅改善上述情況,但也帶來不同的副作用,如胃口增加、發胖、引發糖尿病、白血球數目下降。

目前美國使用二代藥物的比例已超過九成,因為他們的商業保險能給付較昂貴的二代藥物,加上精神科醫生在過去常因藥物所引發的嚴重副作用(遲發性不自主運動)而被病人家屬控告,為了減少醫療糾紛,因此大幅使用二代藥物。至於歐洲國家,則介於七、八成之間,台灣也是逐年增加中。

根據高雄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張明永以健保局資料所做的分析,台灣住院病人使用二代藥物的比例從1999年的31.2%增加到2003年的60.9%,門診病人則是從16.7%增加到38.2%。

目前健保都有給付二代藥物,但因為價格比一代藥物昂貴許多,醫院會因總額預算的關係斟酌進藥,使用一代藥物的病人亦不在少數。

但台北醫學大學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主任沈武典積極主張使用二代藥物,「因為二代藥物所引起的不良反應少,病人吃得比較舒服,能增加他們持續服藥的意願,」他說。

目前臨床醫師對於首發、剛發病病患的共識,都是傾向使用二代藥物,讓他們一開始就好好吃藥,減少再復發的機會。

但對於病情複雜,或罹病多年、反覆發作的病患來說,有些醫生會傾向借助一代藥物的藥效。像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張景瑞從自己診療的個案就發現,新藥固然副作用少,但也有壓不住病情的時候,需要回頭使用舊藥,「這是現在的另一個趨勢,」他說。但一代藥物的劑量都比以前低,以減少過去嚴重、不可逆的副作用。

從張明永醫師的研究也發現,台灣住院病人新舊藥並用的比例從20.9%增加到34.7%,門診病人則是從2.3%增加到4.0%。

前年在維也納舉行的第八屆世界生物精神醫學年會也有多位重量級學者提到,精神科醫師應好好評估舊藥的價值,年輕一代的新醫師更應該去學習使用舊藥。而低劑量(新舊藥物)合併使用更是這兩年相關研討會一直在討論的議題。

了解生病家人的獨特性

因此,楊淑瑜主任提醒,家屬也應該抱持開放的態度,充分了解不同藥物的特性,為心愛的家人找到最合適的藥物,因為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不同的體質、生病歷程或感受。

比如說,病人本來有哪些症狀?(如明顯的語無倫次、幻聽幻覺、懶散或表情木訥。)吃了什麼藥會產生什麼變化?(如說話變得比較清楚、晚上睡得比較好、甚至會主動幫忙做家事,或是根本沒效。)病人最在意的又是什麼?(是發胖、口乾舌燥、便祕或性功能障礙。)如果能觀察到,甚至記錄下來,將有助於看診時跟醫生反應討論,以調整出最好的劑量或藥物。

像第一代藥物容易產生的錐體外徑路症候群,只要病人服藥後出現嘴歪或眼睛上吊的情況,就要立刻跟醫生反應,開抗副作用的藥物(俗稱解藥),紓解病人的不適,因為有些人甚至會不舒服到想不吃藥。

再如有些二代藥物容易發胖,家人應注意病人的身材變化,定期配合醫護人員指示量體重、血糖和腰圍比,因為發胖之後很容易引發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如果病人已是高危險群,更應主動告訴醫生,選擇其他藥物。

而二代藥物中的可致律(Clozaril)常被當做後線藥物,因為它有引發白血球數目下降的副作用,引發嚴重的感染,因此醫生不會輕易使用,如果使用也要定期抽血檢驗。如有發高燒、喉痛現象,更應主動告訴醫生。

擔任精神科醫師多年、目前是美國輝瑞藥廠在台醫學處處長的陳純誠建議,要選擇一個能熟悉運用各種藥物,且願意聽病人家屬說話,了解吃藥反應的醫生。

因為抗精神病的用藥很複雜,如果看診醫生只執著於某一類藥物,或是不能接受家屬病人的詢問建議,治療很容易碰到瓶頸,家屬與病人也會失去信心。

雖然換藥對精神病患是常很發生的狀況,但桃園縣居善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書森還是提醒家屬與病人,「給藥物足夠的時間,也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因為目前可使用的藥物種類很多,如果輕易更換,有可能錯失任何一種有用的藥物。

多參加衛教課程或家屬團體也是另一個好方法,吸收正確的醫藥知識,也聽到其他家屬的分享,都有助於自己面對生病的家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 西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