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病人安全,醫界踏步走

病人安全,是近年來各國醫療改革的重點,台灣醫界陸續提出多項工作,期望給民眾更好的就醫環境。

文/編輯部

提升病人安全、降低醫療錯誤,是近年來各國醫療體系改革的重點之一。

經歷一連串打錯針、吃錯藥等醫療錯誤,賠上人命後,衛生署在民國92年初成立「病人安全委員會」,之後並委託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簡稱醫策會),訂定相關的病人安全工作目標及執行策略。

醫策會在93年開始推動的「台灣病人安全通報系統」(Taiwan Patient-safety Reporting),英文簡稱「TPR」,在臨床上代表體溫、脈搏和呼吸,是人類最重要的生命徵象,以此命名,顯示通報系統在病人安全中不可或缺的意涵。

這個系統嘗試累積多家醫療機構的資料,鼓勵各醫院通報院內發生的異常藥物事件、跌倒事件、手術事件、輸血事件、院內不預期性心跳停止事件等,經過整合分析再提出警訊或改善建議供醫界參考。

目前已有一百家醫院參與這個系統,異常事件通報量,從最初一個月100件,現在增加到400多件。

但推動病人安全,不光是衛生機關和醫院的責任。醫策會副執行長、同時也參與衛生署病人安全委員會工作的台大急診部醫師石崇良強調,病人也要參與,一起打造優質的就醫環境。

以下是石副執行長接受《康健雜誌》專訪的內容:

醫界對病人安全作業的接受度如何?

病人安全已經超越凝聚共識或理念的階段,從衛生署成立病人安全委員會後,我們就開始思考病人安全的定位。首先要改變醫療提供者的觀念,提醒大家對病人安全的重視。
像推動手術術前標示避免開錯刀,我們曾經做過調查,醫生認為:「我怎麼可能開錯邊呢?」因為傳統思維都覺得醫療是很完美的,開錯邊是最差勁的人才會犯的錯。問民眾介不介意人家在他身上(要開刀部位)畫記號,一開始民眾也反映覺得根本不必要。可是,像美國麻州人口沒有台灣多,又有?#92;多家一流的醫院,有一年的統計,發現有22件手術部位錯誤的問題。

我們持續推動這個目標,到去年很多醫院都訂了規則,手術前一定要幫病人做手術部位標示。像在我服務的台大醫院,已有九成以上的病人,在術前被做標示,也有至少九成的病人肯定這個做法。這是在衛生署政策下不斷改變醫療提供者和消費者的理念。

另外,我們也透過病人安全週的推動,和醫療品質去結合。同時健保對各醫院的支付有一個品質保留款,把各醫院的品質拿來稽核。

目前有列為醫院評鑑的項目嗎?

沒有,目前屬於推動階段,是一種觀念的改變,當大部份醫院都做得到時,就會列為評鑑項目。

除了醫療人員外,有針對民眾做什麼嗎?

像給藥正確性,一開始我們著重在傳統的給藥正確性(要求醫護人員),但是後來我們發覺只有這樣是不夠的,還需要民眾、病人的配合。去年開始推出「用藥記錄卡」。對於長期使用的藥物,每個病人應該都要有一個像護照的東西,上面寫著他用了什麼樣的藥物,對什麼藥物過敏。我們希望各醫院能加印一些供病人使用。

這是一個重要的觀念——照顧的持續性,因為病人不是永遠在同一個地方看病,(不同醫生開的不同藥物)可能會發生交互作用;或是有些藥有禁忌,不能一起用,如果能夠讓病人隨身帶著這個用藥紀錄卡,到不同醫生的診所看病時,醫生就會很清楚知道他可以用什麼藥物。透過病人對於自己使用藥物的關心,也對用藥安全做一個把關的動作,照護可以持續。

另外一個逐步做到現在的是「勤洗手」。

勤洗手不只是醫護人員要洗手,病人、探病的人都要洗手。我們要推廣民眾觀念,減少探病與不必要的看病,以及進出醫院多洗手,而不是有疫情才洗手。

醫院是一個高傳染的地方,所以我們第一步先改變醫療端,強調醫護人員本身就是傳染的媒介。我們年度目標要求,醫護人員在接觸病人之前、之後都要洗手。國外甚至有醫院請民眾檢舉,醫生在接觸他之前有沒有洗手。

現在有一些醫院已根據美國疾病管制局的建議,廣設以酒精為底的乾洗手劑。另外,醫院評鑑時,負責感控組的人,會去評估醫院在這方面的情形。

以後會有民眾通報的系統嗎?

目前還沒有規劃,但是下一步要去做民眾端。目前有些醫生不太能接受由民眾檢舉通報醫院與醫護人員造成的事,這還有待溝通。我們一直說「以病人為中心」卻不讓病人說話,這很奇怪。現在強調健康知能,民眾也要有健康概念。

我服務的醫院已在醫療品質暨病人安全委員會增設三位病友代表,做為一般病人的發聲,提出他們的看法,這是一種突破。

另外,過去大家詬病醫院評鑑在看表面文章、書面作業,透過民眾的反應(如果跟評鑑結果有落差),也可以了解一家醫院是不是真的好,評鑑哪裡出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 西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