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問更好的問題

開始討論第一個優勢原則之前,讓我們先概略看一下QBQ,一方面為沒有讀過《QBQ!問題背後的問題》的人做個簡單介紹,一方面為讀過的人做個複習。畢竟,重複是學習的動力!

QBQ代表「問題背後的問題」(Question Behind the Question),重點是:面對問題或挫折的第一時間,我們的心裡往往會立刻充滿像是「這種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以及「其他人什麼時候才會把事情做對?」等「不好的問題」或「爛問題」。事實上,這些問題很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些問題把焦點放在除了提出問題的人之外的每一件事和每一個人,這就展現出缺乏個人擔當了。當我們冷靜下來,仔細看看這些最先浮現的問題,就會發現背後有更好的問題(也就是QBQ),例如「我能做什麼?」以及「我該如何貢獻自己的力量?」等等。問這些問題,就會把焦點轉回到我們自己身上,做我們可以改變現狀的事。再怎麼用言語敘述幾乎都無法形容,這種簡單的焦點改變可能為我們的人生帶來多少積極而正面的影響。

為了更清楚了解QBQ的意義和力量,我們就從定義開始。然後,我們會簡要探討這個定義中所包含的幾個關鍵字。

QBQ是一種工具,協助各階層的領導者實踐個人擔當,它的方式是藉由提出更好的問題,因而在當下做出更好的抉擇。

工具
工具是某種我們可以用來幫助自己(在當下)表現得更好的東西。許多組織浪費幾億美元在所謂的工具上,而那些其實只是激勵的課程、陳腔濫調,以及聽起來很響亮卻只是一時流行的概念。我們參加會議、研習班,聽到精神講話,我們覺得充滿勇氣,但是,等到我們必須出去做事的時候,就會發生某種情形:我們會碰到「現實之牆」。我們會想,剛才上課時聽到的訊息很好,但用在真實世界卻行不通。換句話說,就是不實用。東西如果不實用,就不能算是工具。

QBQ不一樣,不但實用,而且有效。有效的關鍵就在於三個很容易運用的指導原則,告訴我們如何建構有效的問題:

一、QBQ往往是含有「什麼」或「該如何」的問句,而不是問「為什麼」、「什麼時候」或「誰」。

◆ 「為什麼」的問題會導致抱怨以及受害者的想法,例如:「這種倒楣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
◆ 「什麼時候」的問題會導致拖延,例如:「他們什麼時候才會回覆我?」  
◆ 「誰」的問題會導致指責,例如:「是誰搞砸的?」

二、QBQ的主詞是「我」,不是「他們」、「你們」或甚至「我們」,因為我能改變的只有「我」。

三、QBQ把焦點放在行動上。

一個務必牢記的重點就是,即使運用上述的QBQ指導原則,仍然有可能產生很糟糕的問題。例如:「我能如何避開這件事的責任?」或是「我此刻能採取什麼行動來阻礙團隊?」這些表面上的確符合QBQ指導原則,但當然不是有建設性的問題。

各階層的領導者 「領導者」的概念與我們的頭銜、職位、任期或是「控制範圍」無關,完全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只要真正實現負責、擔當及行動,QBQ就能幫助我們像領導者那樣思考以及行動。 個人擔當 個人擔當是為了要消弭指責、抱怨及拖延的情形。當我們指責別人,尋找「兇手」的時候,當我們哀嘆自己目前處境以及別人對我們做了什麼的時候,還有我們遲遲不肯貢獻自己的心力,等待別人先採取行動的時候,我們並沒有將個人擔當付諸行動。

大家似乎都一致認為個人擔當有其必要,但沒有人知道該怎麼做。QBQ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它讓我們將對於擔當的渴望轉化成真實而持之以恆的改變。

提出更好的問題
QBQ的根本概念就是:答案就在問題之中。

如果我們能問更好的問題,往往就會得到更好的答案。QBQ的指導原則告訴我們如何建構更好的問題,以及應該避免哪些問題。此外,我們也務必要記得,這些是我們要問自己(而不是問別人)的問題。QBQ主要是一種自我管理的工具,它的設計是要協助我們重新架構我們自己的想法。

選擇
我們每天都有數不盡的機會可以做選擇。而我們一直在選擇的是什麼?那就是我們的下一個想法。改變的絕佳機會,就存在於這些時刻當中。為我們自己的想法負責,可能會真正改變我們的人生。藉由幫助我們做更好的選擇,QBQ就能讓我們做到這一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 西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